不管是在中华饮食还是汉字中,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华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也就是说,能够真切地感觉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我们中国人的心。

“老板,这个怎么卖?”
“您先稍等哈!”小摊主一边按着手中的计算器一边说道。镇上的集市生意最好的时候就数春节前一周了,人行道已经容纳不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围着一个个摊位。要想知道里面卖的是什么,假如你只有常人的身高,那就得有瘦小的体型,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钻入人群一探究竟。走进一条小巷,你就能闻到糖炒板栗的香甜,烤红薯的浓香;你就能看到做糖人的师傅,挑卖糖葫芦的爷爷,挥墨写对联的老者;你还能听到骑三轮车叫卖的喇叭声,小孩的哭闹声。这些孩子,多半是看中了令人垂涎欲滴的糖人糖葫芦,或是想买那些类品繁多的鞭炮。“给我买一些鞭炮吧!“我也忍不住向爸妈说道。鞭炮到手,我心满意足地笑了笑,“这么大了还玩鞭炮呵"姐姐在一旁笑话我。

年味也被和在了面粉里。过去的岁月,我们总是不理解年迈的妈妈执拗的把精力耗在那狭小的厨房。经过时间的沉淀,我们终于明白,那是一种味道的传承,一种风俗的延续,一种对于生活艺术的执着追求。此时此刻,年轻力壮的我们全家上阵,爸爸挽起袖子烧火,妈妈也和好了面粉,做好了肉馅,我也加入了妈妈包水饺的行列,凭着自己天马行空想象出的形状,包出了许多有意思的东西。我坐在灶台边烧柴,火光映红了我的笑脸,温暖了一家人的心。年夜饭,菜肴丰盛。长辈坐上座,后辈依次就座,一家子人,一个好年景。大人赞叹着妈妈的厨艺,孩子们拿起饮料学着大人喝酒的样子碰杯对喝,远在他乡未回家过年的哥哥打来了视频电话:"新年好啊!你们也在吃年夜饭啊,家里面真热闹,我不能回来就在视频里碰个杯吧!”与我们隔着一个太平洋的叔叔也用视频电话给我们展示了异国他乡的中国风味。此时此刻,无论是在大洋彼岸的华人华侨们,还是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都能体会到中华文化里独属于春节的味道。年味在亲人们的诚挚祝福中传递,哪怕相隔千山万水,彼此间的牵挂依然不变。


围在火炉旁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嗑着瓜子,听着长辈叙述往事,新年在不知不觉间向我们走来。在倒计时中,我们点燃了那箱烟花。"新年快乐!“我们互相祝福着,抬头仰望着天空,五彩斑斓的烟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在最高点绽放出绚丽的火光。我们用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中国式的成就;我们用包容理解的心,感受到了中国式春节的味道;我们用永恒的亲情,感化了大千世界。年的味道,围绕着饭桌,萦绕在家里,升腾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